今日讯!传感器技术在建筑物中的7种实际应用
传感器技术可以检测环境变化,允许持续监测,并比人工工作更精确、更有效地发出异常警报。从智能家居到办公室和建筑物,传感器使企业和个人
车企给宁德时代打工?
认真的吗?
近期,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公开表示,“动力电池已占到我们汽车成本的40%~60%,我现在不是给宁德时代打工吗?”
(资料图片)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回应称:是上游材料涨价,导致电池厂商成本增长。
电池厂商:这锅我不背!
今年以来,上游材料价格加速上涨,动力电池价格涨幅明显,车企在利润端面临不小的压力,面对这一局面,车企行动起来了。
广汽、本田等车企谋求“电池独立”向上游动力电池进军
近两年,车企通过自研自建以及与动力电池企业合资合作,积极布局动力电池产业,早已成为一股趋势。
在自造动力电池的整车企业中,比亚迪有弗迪电池,长城汽车有蜂巢能源。这两家动力电池企业不仅能够满足自身的产品需求,还能外供给其他厂商。其中,弗迪电池风头正盛,目前的装车量份额仅次于宁德时代。
除了比亚迪和长城汽车,宝马、奔驰、大众、通用、丰田等海外车企,以及吉利、广汽、东风、奇瑞等自主车企也纷纷以自建+合作两条腿走路的方式积极布局动力电池。
车企大佬们近期有哪些新动作呢?
奇瑞投资百亿,年产20GWh动力项目拟2026年投产
近日,奇瑞旗下得壹能源科技(铜陵)有限责任公司,已对相关动力电池产业化项目进行多轮采购招标与人员招聘。
最新招标公告显示,这一项目建成后将具备年产20GWh锂离电子动力电池的生产能力。规划至2026年底,建设完成数字化智能化电芯工厂、标准化模组PACK工厂等。
东风集团、欣旺达、东风鸿泰合作布局动力电池项目
9月18日,东风集团与宜昌市政府、欣旺达电动汽车电池、东风鸿泰签订合作协议,将在宜昌市投资建设欣旺达东风宜昌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项目,规划建设30GWh动力电池生产基地。
欣旺达已相继获得东风柳汽、东风、吉利、上汽、上汽大通、上汽通用五菱、广汽等多家车企车型项目的定点函,并与雷诺、日产、易捷特等建立合作关系。
日产汽车数十亿日元收购动力电池制造商
9月7日,日产汽车宣布将收购日本动力电池制造商Vehicle Energy Japan多数股份,成为其大股东。
✅Vehicle Energy Japan研发的电池模块可以将锂离子电池的性能发挥到最大,并且公司的电池可实现高输入/输出功率以确保长寿命和高可靠性。
✅在电池组技术方面,其拥有紧凑和高功率组,提供高安装灵活性。
本田与中上游企业展开合作,以保动力电池的稳定供应
➡️本田汽车9月6日表示,公司已与贸易公司韩华(Hanwa)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确保电动汽车电池所需材料的稳定供应。通过中长期合作伙伴关系获得镍、钴和锂等基本金属。
➡️9月7日,本田中国宣布与东风汽车、广汽集团签署协议,将于9月末合资成立动力电池采购公司 - 众悦(北京)贸易服务有限公司。
➡️8月29日,LG新能源和本田汽车宣布达成协议,将在美国成立合资公司以生产锂电池,为北美市场的本田和讴歌电动车型供应电池。该合资工厂的投资总额为44亿美元,目标年产量约为40GWh。
➡️本田与宁德时代正在建设中的宜春工厂,也将集约生产及电池回收领域,确保动力电池长期稳定供应。
安凯客车拟与江淮汽车、弗迪电池等合资建设动力电池工厂
9月6日,安凯客车公告,与江淮汽车、弗迪电池和浙储能源,就动力电池的合作事宜签署合资框架协议。
计划共同投资设立一家合资公司,建设新能源动力电池生产工厂并开展新能源动力电池生产项目。该项目生产规模为10GWh - 20GWh,产品主要用于商用车等市场。
广汽集团启动自主电池产业化项目
8月25日,广汽集团公告两项重要议案
✅同意设立自主电池公司,开展自主电池产业化建设,项目总投资109亿元。
✅同意参股公司广州巨湾技研有限公司建设电池生产基地项目,量产极速充电动力电池的电芯、模组以及PACK系统,项目总投资36.9亿元。
▲巨湾技研已经建成的pack工厂
自主电池公司首款产品采用广汽自主磷酸铁锂技术,使电池整包安全性极大提升,同时通过结构优化降低零部件数量和成本。
上汽集团与清陶能源合作研发固态动力电池
7月6日,上汽集团与清陶(昆山)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签约,上汽清陶“固态电池联合实验室”揭牌成立。
双方将聚焦千公里以上长续航固态动力电池量产应用、固态动力电池4C快充技术、高安全长寿命固态动力电池开发、高效率固态动力电池集成技术开发等攻坚项目。
双方合作研发的千公里以上长续航固态动力电池,将于明年率先在上汽自主品牌新款车型上实现落地应用。
车企频频布局动力电池,为何?保障电池供应及降本增效!
业内人士表示,车企向上布局电池领域,旨在增强产业链话语权,有利于保障电池供应及降本增效。未来,电池格局将从集中走向分化,车企采购策略从深度绑定1到3家龙头电池厂商策略转向“自产+多家配套模式”。
展开说说?
2022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422万辆,同比增长66.38%,再创新高。
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增长推动动力电池企业迈向更大的规模,现在的供应链可能无法满足其产能增长需求。
9月5日,韩国市场研究机构SNE Research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7月,全球电动车电池装机量达39.7 GWh,同比增长82.6%,连续25个月保持稳定增长。
▲图源:盖世汽车社区
业内预计,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有望持续攀升至20%,与之相对应动力电池需求将持续强劲。
SNEResearch预测,到2023年,全球动力电池的缺口约为18%,到2025年,缺口将扩大到约40%。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未来,‘整车为王’是必然趋势,整车企业要做产业链链长。未来做新能源车的企业,要想有盈利,产业链能力非常重要,特别是电池产业,必须掌控在自己的手上。”
电池包占整车重量为18%~30%,其所需的高分子材料发生了重大变化。
比如,电池包上下壳体、模组、冷却管路、连接器等零部件,根据设计要求及性价比情况,需求的高分子材料包括碳纤维复合材料、SMC、PA、PPA、PPS、POM、PBT、PC、PC/ABS、PP等。
在电池的正负极及隔膜上,也用到了很多高分子材料,比如用作隔膜的PE、PP材料以及PI、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用作粘接剂或隔膜涂覆层的PVDF,负极用的粘结剂丁苯橡胶、极耳胶等。
除此之外,电池包的组装过程中还需要大量的密封胶、结构胶等,有些还需要有较好的导热或者绝热性能,这也为相关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拍摄于CHINAPLAS国际橡塑展
关键词:
传感器技术可以检测环境变化,允许持续监测,并比人工工作更精确、更有效地发出异常警报。从智能家居到办公室和建筑物,传感器使企业和个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9月26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根据国际能源署(IEA)近日发布的研究报告,今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预计将创下历史新高,在全
演讲摘要大族电机以“高性价比DD马达,共筑国产核心部件升级”为主题,全新推出采用自主研发编码器的高性价比DD马达。新系列DD马达在满足客
轻量型协作机器人可用于护理、分货机、野外和工厂,让单调的任务自动化。为了能够快速、低成本地搭建交互式服务机器人,igus开发出了新一代
9月26日,三部门联合发布公告,明确将今年底到期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延续实施至明年底。国内车辆购置税统一按车辆计税价格10%
合信CTH300系列CPU新增的智能Profinet从站功能如下(相关资料图)1 PN智能从站通信实时性高只需通过硬件组态和配置IO地址即可进行实时通信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松下积极推进环境事业,为可持续发展助力碳中和作为环保问题的一角,已经成为当下的世界性议题,松下集团在碳排放方面也
车企给宁德时代打工?认真的吗?近期,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公开表示,“动力电池已占到我们汽车成本的40%~60%,我现在不是给宁德时代打工吗?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在“新四化”(智能化、电动化、共享化、网联化)的行业浪潮下,自动驾驶行业迎来发展的风口期。国家和地方政府密集出台相
前言 PREFACE有人说:“每天有30 5对‘复兴号’动车组穿梭,不到3天就会签署一份合作协议……”自2020年起,成渝两地频频互动,正“携手”
【资料图】不负秋光,载誉而行。在这个金秋9月,北京和利时电机公司连续获得了多项行业内及龙头企业的认可,这些荣誉和奖项既是对和利时电
诺德推出新型 MAXXDRIVE® XD工业齿轮箱,适用于范围广泛的起重装置起重应用对驱动装置的安装空间有着特殊要求。诺德新开发的MAXXDRIVE®
(相关资料图)在被反复强调的“存量时代”大背景下,一、二线城市商业中心的土地面积日渐稀缺,其使用价值也逐渐提升,加上近几年城市轨道交
9月24日,越疆日照生产基地第10000台机器人下线,融合人工智能与感知交互的新一代智能协作机器人正式实现规模化量产。同时以“数智引领,柔
随着中国汽车工业车辆升级速度的加快,生产线对柔性制造技术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机器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在传统的白车身门盖装配
基于以太网的安全I O模块可直接在机器模块处保障个人防护。这使得设计师可以缩短周期时间并利用自主装置打造机器,这些装置更易于扩展,且
目前,我国5G基站已达196 8万个,“5G+工业互联网”建设项目3100个,5G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深入工业设计、制造、管理、服务等各环节,在促
加快推进道路照明节能改造(资料图片仅供参考)既是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台达LED直流智能照明方案
西门子歌美飒宣布推出为陆上风电项目设计的可回收叶片,这一里程碑式的产品将进一步提升风电行业的可持续性,推动风电成为一个完全可回收的
近年来,三大运营商们立足于自身在5G方面的技术优势,加大与传统工控企业的合作,布局“5G+云化PLC”,力图布局并抢占智能制造市场。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