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嘉宾郦波:阅读,拯救我们的思维
来源: 新民晚报
2023-08-19 00:26:45


【资料图】

阅读,拯救我们的思维(主题)

新民晚报记者 赵玥

上海书展首日,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诗词大会嘉宾郦波带来他的新书《眉州三苏:苏洵、苏轼与苏辙的人生故事》。分享会现场被读者围得水泄不通,200册签售书籍迅速售空。前有《五百年来王阳明》,今有“千年英雄苏东坡”,在郦波看来,无论是阳明心学,还是苏东坡对人生和自我和解的超脱智慧,都为当下提供了一个精神药方。

“所谓人生烦恼多,因为不读苏东坡”,在这句网络热梗的后面,郦波又加了一句,“所谓命运不公平,因为不学王阳明”,颇有一种苏式幽默。苏轼21岁出川,郦波21岁时曾效仿李白的“仗剑出川”,自制了一支藏着剑的乐器,“仗剑入川”,直奔东坡故居三苏祠。此后,眉州和他童年时期生活的孔子故里曲阜,一同成为他精神的滋养地。

去年,因为写作新书的缘由,郦波再次走进三苏祠,古今观照,探寻三苏与当代精神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一门父子三词客”给今人留下的除了作品,更有苏氏的家风启迪。当许多人为人生的痛苦感到煎熬时,苏轼却能够像清风一般度过快乐而丰富的一生,“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能写出这样的诗句,和他的家风传承和家学渊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当苏轼被贬儋州十几天后,写下了《夜梦》,“父师检责惊走书”“起坐有如挂钩鱼”,61岁的他仍为梦到幼时没做完父亲布置的功课而惊恐。许多人可能觉得这是苏轼惧怕父亲的表现,郦波看到的是苏轼对父亲的思念,仕途四十载,如过眼烟云,唯有书本始终相随,现在才醒悟,在人生最后的困境,当年父亲为他种下爱书的种子,让他爱上读书是多么重要,读书才是支撑一生的根本。

少时,郦波读书资源并不丰富,父亲去北京出差时带回的一套小人书《三国演义》,让他视若珍宝。迷茫踌躇时,他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中获得了人生的指引;沮丧徘徊时,“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为他带来心灵的激荡……

诗,便是郦波心中的远方,携诗而行,可乘兴而至“长安三万里”。虽大唐歌者许合子的歌声已经无从听闻,今人却依然可以从诗中了解到,她的歌声能使“喜者闻之气勇,愁者闻之肠绝”。和“叙事共同体”里的其他门类相比,他认为文学拥有穿越时空的绵延生命力,诗歌作为其中的一支,又会让世世代代的人受到滋养。

常年与文字打交道,郦波清醒地看到,随着阅读方式的不断变革,碎片化的信息愈发削弱了大众的深度思考。讲台之上,郦波曾与学生有过一段对话,ChatGPT盛行的当下,他希望学生不要使用其完成作业,一定要自己思考,学生问他:“老师,可是我们用了你也不知道啊?”郦波回复:“可是你知道。”尽管如此,他仍对阅读的前景持有相当的乐观精神:“久而久之,大家会发现技术获取的是浅层信息,钟摆反而回归到深度的一侧,阅读,包括写作,它首先是一种拯救自我的方式,拯救的是我们的思维。”

关键词:

下一篇: 国金证券:给予劲仔食品增持评级
上一篇: 最后一页

相关阅读